课程介绍: 《食品过程工程》是一门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分别从数学工具应用、反应动力学、食品流变学、计算流体动力学、传热(冷冻)、传质等角度,介绍数学工具和模型、信息化智能化工具在食品过程工程研究中的运用,并辅以大量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案例解析,便于理解上述知识在解决食品加工过程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出了食品加工过程的时变性、累积性和交融性特征,突出三传一反过程、细胞生理过程、微生物代谢过程、物理加工过程等过程工程在食品学科发展、食品工业实践和未来食品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工程特点和学科交叉特色。
课程背景: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领域极为重要且规模巨大的民生产业,食品加工技术迅猛发展。消费者对食品的诉求已经超越了食品安全这个层面,越来越重视高品质、方便性和营养健康。因此,为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食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对食品加工过程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食品加工过程就是将食物从原料加工成终端产品的全过程,区别于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过程工程是建立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上,又具有食品科学学科自身显著特色的过程工程学。食品过程工程强调加工单元过程的时变效应和累积效应,注重数学模型和动力学模拟在描述和解决加工过程中的运用,将食品生物工程的理念融入其中,将在食品学科的发展、食品工业实践和未来食品创造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食品过程工程核心知识要点、知识系统理念,理解食品过程工程中所集成的化学化工过程、细胞生理过程、微生物代谢过程、物理加工过程等过程,熟悉数学工具和模型、信息化及智能化工具在分析和解决食品工程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及解决工程和科研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学科交叉思维和创新及工程能力的创新人才;
3. 思政目标:树立学生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使其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设计原则:
1. 在传统食品工程原理的知识体系上,强调多元素、多系统、多尺度交叉互作的食品过程工程的时变性、累积性和交融性;
2. 注重数学工具和模型、信息化及智能化工具在食品过程工程研究中的运用;
3. 引入大量最新科研及产业实际案例分析,便于更好地将问题分析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4. 大量运用数学模拟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视频制作等技术,打造学科交叉特色和工程应用特色。
课程配套教材:

《食品过程工程》
课程负责人:

赵黎明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赵黎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兼职特聘PI,国家高层次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科研院院长、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兼)、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中国轻工业生物基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发酵工业分离提取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华东理工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特医食品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食品添加剂分会理事长、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分会副理事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益生制品分会副理事长;上海食品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Food Bioengineering创刊主编,Food Science & Nutrition、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中国食品学报》、《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科学》、《生物技术进展》、《中国酿造》、《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分离提取技术的食品药品及材料工程。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在内的12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承担了20余项企业横向课题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申请发明专利65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荣获“十三五”轻工行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中国生物发酵行业30年协同创新奖(个人)、伦世仪教育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宝钢优秀教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杰出青年奖等荣誉。
报名选课渠道:
本课程共有两种选课模式。
模式一为【学分课模式】,适用于“学生班级群体”,任课老师将学生信息(学号/姓名/班级)发给智慧树老师,后续学生登录智慧树网页版www.zhihuishu.com,或者下载“知到”APP,确认选课后,即可学习。
模式二为【公开课学习模式】,适用于“社会大众”,可通过登录智慧树网页版www.zhihuishu.com,或者下载“知到”APP,使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学习。
内容来自智慧树网,点击课程链接(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77246#onlineCourse)即可查看该课程。